尊重个人选择,名校生为什么不能到基层?  第1张

近日,安徽省宿州市公务员局发布了今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公示。其中,一名来自世界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苏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苏朕拟被宿州市下辖的灵璧县乡镇机关录用,担任基层事务管理职务。按照报考要求,人员录用后需要签订5年不得流出本乡镇的协议。

这两年,每有名校生到基层的新闻,总会引发关注。此前,北大、清华博士生考取街道公务员编制,名校毕业生去当中小学老师,都曾引发“是不是浪费”“有没有必要”的讨论。在很多人看来,名校毕业生是“天之骄子”,多年寒窗苦读后舍弃专业投身基层,这样的“高开低走”和曾经的名校光环和公众期待产生“落差”。但究竟是否浪费,由旁观者下定论并不合适。

从目前的新闻报道中,暂无从得知苏朕选择到基层当公务的真实原因,但这样的选择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内心的选择。笔者多年前曾采访过一位从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湖南乡村当大学生村官的年轻人,作为“首位世界名校毕业后回国当村官的大学生”,他毕业时有很多工作选择,还拒绝了年薪百万的投行工作机会,扎根农村数年,这一度让他的家人感到无法接受,但他在采访中坦言,在基层工作让他觉得可以通过努力让父母那样的普通人过上美好生活,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另一种是基于现实的考量。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如今名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十分激烈,在这样的就业大背景下,从平凡基础的岗位做起,即便其中包含着“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也是务实的起步,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选择。早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度也是众人眼中非常落魄的存在。但事实证明,对于当时的陆步轩而言,卖猪肉不仅是让他衣食无忧的现实选择,也让他在基层一线摸索出第一手的经营策略,为他日后与广州猪肉大王、北大校友陈生合作打下基础。所以,选择到基层的名校生,相比“脱不下的长衫,下不了的高台”的名校生,无疑是值得鼓励和钦佩的。

当然,对于公众而言,为名校生到基层感到不值的情绪中还包含着对目前教育的反思:如果名校博士生的职业起点是一份基层工作,现在的孩子到底还有没有必要上大学读名校?

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如果单纯用投出产出比来评估教育与就业,一些大学生、名校生的就业走向无法匹配一些家庭的教育投入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优化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避免过多的年轻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竞争基础就业岗位,造成社会总体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需要个体、家庭和社会共同思考面对的课题。

最近备受关注的中专“数学天才”姜萍的经历,其实提供了某种解决思路。被中考分流到中专学校的姜萍,因潜心研究数学而被看见被称赞,如果她能走通成才之路,会让更多的个体、家庭放下高等教育执念,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可能性。

所以无论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基于什么考虑选择到基层,他的尝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公众所担忧的“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浪费”,则对用人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基层工作事无巨细,名校生到岗后,当地政府如何在工作内容和岗位设置上有更合理的安排,助力他们在基层工作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避免他们淹没于并无技术含量的琐碎事务,为他们施展才华、回报社会提供更多机会,是值得公众继续关注和讨论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