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回到宜都,32岁的陈宇让夏家湾的小茶叶变成致富“金叶子”;走出大山创业又回归田园,44岁的杜永军瞄准蔬菜种植一头扎进高山;54岁的超市老板周祥玉刻苦钻研电商,就为助力家乡农产品“破圈”……
2023年,湖北省宜都市先后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全国22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市名单。广袤田野蕴藏着无限机遇,为乡村致富能手提供了人生舞台。
茶园春早
“放着大城市的稳定工作不要,去贫困村种什么茶叶,大学白上了!”父亲气得在电话里冲他发火;母亲苦口婆心求他回去上班……湖北省宜都市王家畈镇夏家湾村茶叶合作社理事长陈宇,忘不掉2018年跟家人商量回乡创业时的场景。
去年,这位来自黄冈市浠水县的“90后”,带领合作社销售干茶150吨,销售额超900万元,带动周边400多名村民增收。
1.85米的大高个,黝黑的脸庞,笑容灿烂。初见陈宇,让人很难把他和茶叶种植大户联系起来。2015年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工作的陈宇年薪不菲。一个白领怎么千里迢迢到宜都种起茶叶了呢?
陈宇打开话匣子。2017年,爱喝茶的他跟随爱人来到夏家湾村,村里漫山碧绿的茶树很快吸引了他的目光,打听到村里茶叶收购价格和卖价,他震惊了:“干茶一斤只卖5元,太低了!”
当地茶叶消费市场咋样?一番调查,陈宇收获惊喜,宜都中高端坯茶每年有近8000吨的缺口。“要不然,来这种茶?”陈宇动心了。
彼时,夏家湾村是省级贫困村,村穷山高路远,家人和老乡都不理解,学校苦读十余载,城里工作稳定,咋想来这?
“村民们守着这么好的茶叶资源,却没能卖上好价钱,太可惜。”说服家人,陈宇辞掉工作,于2018年11月正式开启“新农人”之旅。
在家人和村里的支持下,他很快在村里办起了生态农业公司,先后流转承包330亩高山茶园,并主动接过夏家湾村茶叶合作社的担子。
夏家湾海拔较高,雨量充足,茶叶一直是当地传统产业,4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种茶,但产出的多是低档茶,即便是“贵如油”的春茶,每斤鲜叶的收购价最高也只有1元钱。
脑筋灵活的陈宇心里盘算:像茶产业这种传统行业,挣钱要出新招。
他先后到湖南、浙江、恩施等地“拜师学艺”,在掌握茶叶管护、农机使用等基本技术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回到茶园,陈宇请来宜都市农业局的茶叶专家,测土、配生物肥料,很快便拿出第一招:提前封园减少采茶次数,开沟施肥,加强生物防治,科学提质。第二招:“一田两用”,将茶园免费提供给农户养鸡、养羊,既能清杂草,鸡羊的粪便又能肥地。
合作社的发展思路也愈加清晰:为社员向上争取到每亩1000元物资补贴;合作社全部实行科学管护,机采茶叶价格提升至每斤2.6元,人工手采单芽价格更是翻了一番;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两处加工厂房,购进全自动茶叶加工设备,鲜叶加工产能提升至每天1.5万斤。
科学化、规模化种茶带来的收益在2022年展现,合作社的名优茶销售量大幅上涨,红茶品质甚至达到了出口欧盟的标准。
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宜昌市百佳农民、宜昌市优秀五四青年……陈宇获得了诸多荣誉。“跟着他干,准没错。”身边的老乡竖起了大拇指。
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社员由最初的58户发展到156户,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茶园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每亩茶田增收2000元以上。20多个村民在这实现了稳定就业,解决农村留守人员季节性用工90多人,每年辐射带动400多户村民增产增收。
智慧种菜
“土壤要深耕,泥土要打成碎块状,这样才方便一体化施肥及灌溉,保证种苗成活率。”今年4月份第一次见到宜都潘家湾乡金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永军时,他正在指挥工人驾驶“铁牛”犁地。
“马上就要进行辣椒栽种了,否则就会错过季节。”杜永军抓起一把泥土,一边查看墒情一边说。
杜永军,1979年出生,早年外出闯荡,先是在东莞一家台资企业打工,后来自己创办包装厂,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从小在潘家湾乡梁山村长大的他看到家乡依旧贫困,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既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也可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2019年,他将东莞的生意交给他人打理,带着妻儿回到村庄,流转土地上百亩,开始由企业老板向“新农人”转型。
梁山村平均海拔600多米,适宜种植半高山蔬菜,以前也曾有外地老板来这里承包土地种菜,后来都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
在大城市打拼过,思路不一样。杜永军认为,当地气候好、土质好,种出来的蔬菜有一种清甜味,只要打开销路,就一定能带动乡亲们致富。
他聘请有着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长阳人覃万海当顾问,指导村民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红辣椒及龙芽大白菜:红辣椒针对酒店市场,龙芽大白菜主攻城市居民餐桌。
销售上,他一改当地蔬菜主销周边地区的销售模式,瞄准武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市场,多方联络建立起了固定的销售渠道。
种植上,他坚持“智慧化”种田,建起了塑料大棚,全力推进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并与联通公司合力打造“数字化”良苗大棚。
走进投资30多万元建设的数字化育苗大棚,一株株辣椒苗在方格状的苗圃内茁壮成长。苗圃上端管线密布,自动化喷头正在喷洒水雾。
“借助5G网络系统,我通过手机就可对苗圃内的种苗进入浇灌、施肥,还可监测大棚内的温度及风速。”杜永军说,在他的蔬菜基地,每个塑料大棚内都建有水肥一体化输送管道,只要启动电子阀门,整个基地可同时实现灌溉、施肥作业,既保证了水、肥料喷洒均匀,也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种植成本。
目前,宜都市金萱蔬菜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辐射周边4个村。合作社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每年为村民带来300多万元劳务收入及近百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去年,合作社销售大白菜1100吨,红辣椒600余吨,产值达600多万元。
电商破圈
一大早,在宜都市松木坪镇庙河村,清洗芭蕉叶、裁片、焯水……庙河山珍创始人周祥玉一边做着本地特色粑粑一边直播。直播间里,已有近千人点赞。
庙河村因煤而兴,因矿厂关停而凋敝。当时的周祥玉一家,老公失业,女儿要读大学,经营的小超市生意惨淡,出去打工似乎成了生存的唯一选择。但生在庙河、长在庙河的周祥玉却执拗地要在家乡谋出路。
周祥玉爱看书,尤其是农业方面的书,一次,她看到一篇用“互联网”把豆腐乳卖到全国的文章后深受触动,庙河的豆腐乳、蜂蜜都是地道的农家食品,却从来没有人想过把它们卖到外边去赚钱。
周祥玉决定要当庙河村第一个“卖货员”。2016年,她卖掉自家超市,注册“庙河山珍”商标,成立“庙河山珍专业合作社”,开启了创业生涯。这一年,她45岁。
2017年正月初八,她忐忑地在朋友圈发出第一条野生葛根粉销售信息,紧张地握着手机不敢动。突然屏幕亮起:“我要几瓶,怎么下单,你这有蜂蜜吗?”一天时间,周祥玉卖掉几十瓶葛根粉和蜂蜜,不到一个星期收入上千元!
她兴奋地带领合作社的社员们收货、拍照、打包、发货,尝到甜头的庙河村乡亲也开始习惯把家里的好山货、好味道交给周祥玉,“交给她能换好价钱”。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周祥玉渐渐有了更多的想法,合作社要发展,既要守“土”也要求“新”,要从时令性产品向日常化、规模化发展,让乡亲们的增收路再宽一点、再稳一点。
她把眼光瞄向了宜都市,枝城镇的山胡椒、聂家河的鱼糕,潘家湾的腊肉……请来当地公认的每一种产品做得最好的“大师傅”当主理人,原材料来自宜都本地。
为提升产品品质,她还引进新设备,改进制作工艺,成功解决了玉米浆易发酸、木姜子腌制易发黑等问题,做出了40多款绿色健康、品质优良的地产,受到消费者欢迎。
7年前,在家乡谋生的梦想早已实现。7年间,周祥玉的梦想有了新变化,“其实还是那个梦,只是她长大了,想让更多人和我一样,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
37岁的海娥是庙河村人,两年前因丈夫生病,夫妻俩只能放弃外出打工,艰难度日。周祥玉找到海娥:“想不想跟我干?”
在周祥玉的帮助下,海娥成了合作社的粑粑师傅,丈夫平时帮合作社做点小零工,一家人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周边很多像海娥一样的“家门口就业者”,或把自家农产品卖给周祥玉,或是成为合作社的员工、合伙人,既照顾了家里,也保障了收入。这让周祥玉萌生了线上开展农村电商培训的想法:培养一批能干事会干事的人,乡村有能人,发展才有动力。她带着合作社一班人马设计课程,自己备课自己讲,主打“学了就能上手”。
2018年7月,在宜都市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庙河村第一期农村电商培训班开班,到现在,举办了几十场培训,培训学员近1000人,他们活跃在宜都的山乡村落,为家乡发展出力添彩。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周祥玉的女儿也正在攻读农村电商专业硕士。“我的家乡,风景正好!”周祥玉说。
目前,宜都市已培育发展农村种植大户、电商“大V”、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CEO”400余人。他们善学习、肯钻研,在宜都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成就了梦想,促进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柳 洁 董庆森)
发表评论
2024-06-30 23:17:43回复
2024-06-30 18:06:24回复
2024-07-01 00:45: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