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就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有关情况,日前,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以下简称“财险司”)有关负责人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

  《金融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关键在于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对这一重要指示,财险司是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的?让金融监管“长牙带刺”,还要从哪些关键处发力?

  财险司有关负责人: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要凝聚工作合力,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促进协作配合,这既是工作要求,也是工作方法。

  财险司一直重视与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进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在推动解决新能源车险问题方面,持续加强与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相关司局的联动协调,探索建立数据交互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对新能源车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推进优化新能源车险定价机制。在推动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规范发展方面,与工信部、财政部及各地工信、财政部门紧密配合,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文件,推动保险补偿机制在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保险中介清虚提质方面,金融监管总局派出机构主动联动当地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有照无证”机构清理,持续巩固多散乱整治成果。

  下一步,财险司将持续强化监管,做到“长牙带刺”。一是落实五大监管。将全面压实机构监管,进一步严查重处违法违规,强化财险公司资金运用和股权管理的穿透式监管,探索建立综合监管评级体系,制定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强化分类监管。二是强化重点整治。在车险领域,试行“检查、通报、挂钩”三项机制,依法强化“报行合一”监管,对虚假费用挤水分,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在农险领域,开展政策性业务承保理赔合规性和内控有效性专项整治,严肃查处无视监管红线、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机构,强化农险产品备案情况年度通报。对保险中介领域,研究开展清虚规范提质行动,以集中清理退出一批机构促进市场主体布局优化,以严查重处一批违法违规行为和人员带动市场环境净化,以打造一批龙头机构开创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三是加强统筹联动。通过加强与派出机构、功能监管部门的联动协调协作,强化行政许可、监管措施、行政处罚的一致性,防止监管失效和监管套利。

  《金融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财险业来说,服务实体经济有哪些有效手段?接下来,应如何进一步促进财险业高质量稳健运行?

  财险司有关负责人:财险业以企财险、车险、工程险、责任险、家财险等多险种,为经济社会民生全面提供保险保障功能,起着“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

  一是全力参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置。2023年对北京、河北等16个秋季水灾地区及时赔付126亿元,在今年广东梅大高速塌方灾害中做到及时预付赔付。二是持续拓展巨灾保险保障。巨灾保险已在10多个省落地运行,截至2023年底,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累计为全国2134万户次家庭提供了7918亿元的地震风险保障,累计赔付逾1亿元。三是全面服务保障粮食安全。2023年,农险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98万亿元,同比增长9.1%,2024年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从全国产粮大县扩至全国。四是有力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和重点领域。首台(套)、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为全国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和全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提供了近万亿风险保障,集成电路共保体2023年共计为24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保险保障约1.34万亿元。绿色保险业务2023年保费收入2298亿元,提供保险保障709万亿元。五是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2023年,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成员公司累计为188个国家和地区的1.72万项次中国海外利益项目提供风险保障,保障境外资产总规模逾4.49万亿元。

  接下来,将围绕以下方面进一步促进财险业高质量发展和稳健运行。一是加强顶层规划,促进高质量发展。引导督促财险公司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推动提质增效,促进专业化经营。明确对健康规范经营的中小公司政策支持导向,优化外部环境,助力降本增效。三是强监管防风险,促进回归本源。督促引导财险公司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防止偏离主业。四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促进改革开放。扎实推进车险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建设。支持合格外资保险机构持续进入中国财险市场,支持中资保险公司有序布局境外市场。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财险司重点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进一步履行对金融风险的早期纠正职责?

  财险司有关负责人:财险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一手抓日常风险防范,一手抓突出风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是引导财险经营固本强基。出台《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弥补制度短板,细化监管要求。二是加强非现场监测预警。动态跟踪行业和公司指标,对偿付能力快速下降、准备金回溯不足或快速下降的公司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整改。三是加强重点机构、重点业务监管。上下联动,督促做好治理缺失严重、偿付能力处于达标边缘机构的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四是抓紧风险机构处置化险。以破产重整方式完成易安财险化险工作,按照“新设承接+破产”批设申能财险公司、推进有关财险公司风险处置,指导推动有关财险公司增资扩股相关工作。

  总体看,除个别财险公司外,其他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均充足。进一步履行好对金融风险的早期纠正职责,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预防排查。加强重点业务监管,督促严格落实信保业务规定,控制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规模。加强非现场监测,及时发现偿付能力指标异动等情况。紧盯存在实控人风险的机构。二是加强识别认定。强化股东股权监管,加强对股东资质、资金来源和股东行为的穿透审查。准确标识处于高风险边缘的公司。三是完善处置机制。落实地方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央地协同推进风险处置工作。四是落实主体责任。压实股东和公司风险处置主体责任,建立和落实恢复和处置计划,使早期纠正工作更加有序、审慎和有效。

  《金融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为此,将如何引导财险机构深入了解大众的需求和痛点,提升人民群众对保险服务的满意度?

  财险司有关负责人:财险监管始终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动财险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保险保障需求。如车险综合改革使广大车主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车均缴纳保费较改革前大幅减少21.32%,交强险保障金额由12.2万元提升到20万元,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平均保额由89万元增长至238万元。赔付水平大幅提升,全国车险综合赔付率较车险综合改革前上升16.90个百分点。推出新能源汽车专属产品,2024年1-3月,行业承保新能源车535.39万辆,同比增长50.73%;新能源汽车商业险签单保费204.77亿元,同比增长54.05%。同时,行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全年行业共承保机动车3.57亿辆。

  提升人民群众对财产保险服务的满意度,要更加围绕保险消费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发力。

  一是引导加强产品有效供给,疏通财险消费堵点。针对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损毁的隐忧,积极推动探索新型家财险。针对农民保产增收的期盼,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针对新市民安居乐业的渴望,推进城市定制型短期健康险等普惠型保险产品。针对群众食住行安全的担心,全面发展公众责任保险。针对少数新能源车主“投保难”“保费贵”的烦恼,完善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

  二是引导加强风险减量工作,解决财险消费薄弱点。风险减量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相关统计,2023年保险业投入防灾减灾资金6.61亿元,预计减少灾害损失37.09亿元,作用放大近6倍。将引导行业全面转变理念,坚持从事前防与灾后赔两个方面发挥保险作用。

  三是引导加强保险理赔工作,消除财险消费痛点。在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中,督促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积极彰显保险的力度与温度;在车险事故理赔中,坚决杜绝无故拒赔、惜赔、拖赔的行为,提升老百姓的切身体验;在信访投诉处理中,依法依规不护短,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彰显公正严谨。

  四是引导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打通财险消费断点。要促进财险机构加强科技赋能,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多维的便民便利服务体系,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让使用者一看便知,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让财险服务举措更贴民心、更实时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