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翠鸟资本

  外资公募在华动作频频。

  2024年最新加入战局的是联博基金,听名字,似乎没什么名气,但这家外资独资公募母公司,在华尔街可谓名气颇大,并不亚于贝莱德、富达基金。

  联博集团于1967年成立于美国,1988年于纽交所上市。50多年来,这家资管机构的足迹遍及全球,旗下有150位基金经理管理不同类别的资产。

  中国成为其最新“攻占”的市场,这家外资机构在A股市场,能克服许多外资“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吗?

  公告有乾坤

  5月28日,联博基金对外披露公告,,经股东联

  香港有限公司决定,联博基金的注册资本由原来的2亿元人民币增加至3亿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开业不到半年时间,这家外资公募就开始增加资本金。

  今年1月联博基金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成为在中国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资独资买方机构。3月11日,这家公募推出面向中国基民的产品“联博智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多个代销渠道募集资金。

  通常来讲,企业增资目的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提高公司的资信度。因此,公司资本实际上需要随着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

  翻看联博基金过往公告,,该机构仅有一家股东,即联博香港有限公司,属于港澳台法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

  会计学中有一种逻辑,公司增加资金本的一个目的是保持现有的运营资金,减少股东收益分配,抑或是调整现有股东结构和持股比例,改变公司管理机构的组成。

  但对于当前在华展业的外资私募,外商独资是一个稳定形式,由海外大型资管公司通过在亚洲的实体,直接出资在中国内地设立公募机构。

  基于此逻辑,联博基金增资可能更多是出于业务本身层面的考虑,或涉及运营层面的开支问题。

  请人要花大钱

  一家公募运营层面的开支,自然与人力资源有关。

  公募需要的岗位众多,涉及基金经理在内的投研人员、市场销售、行政人员、后台运营人员等等。

  此外,还有一群高级管理人员。

  这些人员都需要钱,外资机构吸引熟悉中国本土市场的人,自然不会手软。

  来看看具体阵容吧!

  比如:联博基金的基金经理朱良,资历颇深,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学士学位,两年后拿到匹兹堡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加入联博集团,属于联博基金母公司的“老人”,有着多年投资组合经理之经验。

  联博基金总经理钱峰,曾经在威灵顿资管、景顺集团、联博集团旗下机构任职,从业经历丰富。

  上述背景的人士,每年给付的薪酬是多少?

  毕竟,联博基金的产品刚刚上线,未来公司的主要收入都是管理费收入,也就是1.2%/年费率。

  数据显示,联博基金首个产品募集规模约5亿元,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4494户。其中,联博基金的从业人员认购该基金的份额为501.81万份。

  只不过现在产品还在建仓期,管理费收入仅仅是蜻蜓点水。

  试算一下:如果上述5亿元规模能够稳住一年,那么联博基金的年收入(先不看自然年)就能有600万元人民币。

  当然,如果业绩不佳,或者净值涨得太慢,基民自然会赎回,规模也会随之缩水,管理费收入自然随之下降。

  而多数情况是,很多基民都是把基金当股票一样炒作,市场一旦波动率上升,申购赎回拉扯就会加大。

  主观+量化投资?

  截至目前,联博基金旗下只有一只产品,就是上文提及的联博智选混合。

  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有诸多疑问待解。

  投资策略的描述上,联博基金如下文字,投资者需要关注一下:

  其一,本基金以价值投资作为核心理念,主要投资价值被低估、并具备正向催化剂的高质量企业。

  其二,基本面研究员对上市公司做出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长期盈利预测、并研究可能出现的调降风险。

  其三,量化研究专注分析当前市场生态,判断获取阿尔法(alpha)收益的来源。

  其四,本基金的多因子量化模型亦充分反映价值投资理念,试图捕捉价值被低估、并具备正向催化剂的高质量企业。

  一个关键问题就来了:上述基金究竟是主观选股,还是量化选股?

  一边是基本面研究,另一边是多因子量化模型。

  熟悉基金行业运作的投资者想必都知道,基本面研究的价值投资,操盘的基金经理通常以集中度较高的持仓捕捉市场机会。

  而量化基金通常分散持股,捕捉量价等机会寻求超额收益来源。

  当然,联博基金可以对此反驳,认为自己能够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但目前市场的生态,能够给二者“融合”提供很好的收益来源吗?

  毕竟,国内已经有30家百亿量化私募,联博基金能够与他们正面竞争吗?投资灵活度能够像量化私募一样吗?我们将继续跟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