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范芊芊    每经编辑 魏官红    

  为了减少瓶装液化石油气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全国多个地区都在持续推进“瓶改管”“瓶改电”工作,即用管道天然气或电来替代瓶装液化石油气。不过,从媒体报道的燃气事故来看,去年液化石油气事故仍时有发生,占比在50%左右。

  日前,四川中新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燃)董事长吕蔺强对记者表示,如今“瓶改管”“瓶改电”工作推进遇到的难点是:部分地区没有条件改以及改造费用较高。在他看来,改造成本低且更为便捷的清洁液体燃料或可成为“瓶改管”“瓶改电”的辅助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虽然业内人士提出液体燃料可以作为“瓶改管”“瓶改电”的辅助方案,但目前来看炉灶用液体燃料行业还处于无国家标准、鱼龙混杂的草莽阶段。

  清洁液体燃料或可成为“瓶改管”“瓶改电”辅助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燃气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瓶装的液化石油气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软管老化破损、瓶阀未关闭、违规操作等因素都有可能使液化石油气发生气体泄漏,或引发中毒,或引发爆炸甚至是火灾。

  根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3年收集到媒体报道的燃气事故中,液化石油气事故占比约为49%,事故伤亡数量占比较高。2023年发生的4起较大以上事故都是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事故,1起特别重大事故则是由于液化石油气餐饮用户事故。

  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近年来,全国多个地区都在持续推进“瓶改管”“瓶改电”工作,即用管道天然气或电来替代瓶装液化石油气。根据《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22年全国燃气用户共计约3.27亿户,其中天然气用户数量约2.38亿户,液化石油气约0.53亿户。

  可以看到,“瓶改管”“瓶改电”已经初见成效,但仍未实现100%替代任务的完成,相关事故仍时有发生。今年以来,有不少区域还在继续推动“瓶改管”“瓶改电”工作,甚至还拿出了补贴政策。

  政府大力支持与宣传,真金白银补贴到位,为什么一些居民或商户仍未放弃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中新燃董事长吕蔺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其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中了解到,如今“瓶改管”“瓶改电”工作推进遇到的难点是:部分地区没有条件改以及改造费用较高。

  “改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征地,铺设管道等,在城区实现比较容易,在农村实现难度较大;改电则涉及电量的扩容,需要重新拉一条容量更高的电线,配电房、变电站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时间较长。”吕蔺强说。

  而厨房用火除了天然气或是电,液体燃料也逐渐应用于炉灶生火,吕蔺强认为,安全清洁的液体燃料可以为“瓶改管”“瓶改电”提供第三种辅助方案,从而防范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安全隐患。“清洁液体燃料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解决了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其分布式的特征改造难度小,成本低。”

  行业处于草莽阶段,缺乏国家标准

  虽然业内人士提出清洁液体燃料可以作为“瓶改管”“瓶改电”的辅助方案,但目前来看,炉灶用液体燃料行业还处于无国家标准、鱼龙混杂的草莽阶段。

  《标准科学》去年发布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早期的炉灶用液体燃料以柴油为主。近年来,以甲醇为主的醇基燃料因其低廉的市场价格受到许多商家的青睐,但是甲醇燃料热值低、闪点低、挥发性强且有毒性,并且市场相对混乱、缺乏规范,导致火灾和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正是由于醇基燃料相关事故时有发生,国家对于相关燃料的使用管控愈发严格。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其他无醇炉灶用液体燃料,但由于缺乏监管和标准,行业仍处于草莽阶段。

  “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市场监管,炉灶用燃料油的市场依然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以次充好,用‘贼油’(非法获取或来源不明、不能确定成分是否存在危害的油)作为添加,使用废弃溶剂等行为。不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还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极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上述论文中提及。

  作为业内人士,吕蔺强同样对此深有感触。吕蔺强担任董事长的中新燃从事煤基厨灶用清洁液体燃料及智能燃具研发、生产、销售已有三年。5月30日,中新燃发布了民用清洁液体燃料以及搭载“多级超燃系统”的中新燃智能燃具。

  “由于行业缺乏标准,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无法判断产品优劣,过去我们的经销商会被查,相关部门反复研究我们的产品,要求我们进行更多实验,提供报告和证明。”吕蔺强对记者说,不过目前情况好了很多,现在政府相关部门越来越接受他们,这是一个相互了解、适应的过程。

  四川新能源产业促进会会长刘锦超也对记者谈到,炉灶用液体燃料行业内,一些企业打着液体燃料的噱头推广低价但有安全隐患的产品,小作坊生产,行业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

  刘锦超对记者表示,对于一个新兴的行业而言,产品的推出固然重要,健康的产业生态建设也很重要。“一个行业的成熟得益于整个产业系统的完善,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生态,让大家都能够赚钱,每个阶段都能受惠,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