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报道)山川磅礴,江河奔流,鸟兽跃动……长江、黄河、澜沧江自此发源,无数分水岭勾勒出大地线条。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省,地处三江源地区,素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之称。对这片水源地上的人而言,守护好这里的江河,是珍爱家园的天然情怀,更是对祖国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加快推进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建设,青海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等5个第一批国家公园,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也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域全部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实现源头区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完整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为19.07万平方公里,位于青海省西南部,东至玛多县黄河乡、西接羌塘高原、南以唐古拉山为界、北以东昆仑山脉为界,主要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曲麻莱县、杂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5县(市)15乡(镇)等;涉及青海省行政区域内、唐古拉山以北西藏自治区实际使用管理的相关区域。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国家公园 我们的家园  第1张

六月的三江源腹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绿衣。蓝天白云倒映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湖泊之上,充满诗情画意。清早,一个身材高大、面庞黝黑的藏族汉子骑上摩托车行进在广袤的草原,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他叫索索,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生态管护队队长,在生态管护队伍成立之初便加入其中,在生态管护队已工作了12个年头。索索与擦泽村126名生态管护员人均守护着近670公顷的土地。他们20多人为一组,每日巡护时间不低于7小时,巡护路程不少于70公里,风雨无阻坚守在生态管护第一线,足迹遍布这片广阔的高原大地。

谈及脚下这片土地的今昔之变,索索百感交集。“三江源国家公园还未成立的时候,草原上有很多生活垃圾,我内心很是着急,于是就有了与亲朋好友去捡拾垃圾的想法。”早在2005年,索索便组织亲朋好友成立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垃圾清理小分队,他们以地当床、以天为被,自备工具与食物,因为路途遥远常常好几天回不了家。“那时,我们出去捡拾的垃圾能装满好几个编织袋,动植物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索索的同事曲周说。

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野生动物数量增加,草原上遍布各色植物,湖泊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千湖美景再次重现。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草原上已难觅垃圾留存的痕迹。

每到一处新的地点,索索都会拿出手机拍照。“这是‘三江源巡护App’,只需手指一点,就能快速上传我们一天的巡护工作情况,而且这个平台还记录了我们的巡护时间和距离,确保了巡护时的安全。”说着,索索便将刚才所拍摄的照片上传到了App上。相比于每天手写的巡护日记,“三江源巡护App”的出现,既提高了生态管护员巡护的工作效率,也确保了巡护情况及时上传,生态管护工作走上了智能化道路。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监测信息中心主任靳代樱介绍,2023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三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依托建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和“通导遥一体化”数据智能处理平台,解决了传统的生态监管监测效率低、信息无法传输等困扰很久的许多问题。建成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行政执法、项目全周期管理、生态管护员管理、生态价值评估等业务应用系统,高效促进了管理部门园区管理、保护、科研、宣教等工作的开展。目前,园区已有14000多名管护员安装使用藏汉双语巡护APP系统,现已累计传输至管理局大数据中心文字、图片、视频、巡护轨迹等各类数据达148900余条,成为三江源“移动监测之眼”。这些科技化、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很好地推进了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国家公园 我们的家园  第2张

群生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当曲河畔的一名生态管护员,2021年加入新组建的杂多县长江、澜沧江禁捕渔政协助巡护队,负责开展日常巡护、禁捕监督、政策宣讲等工作。“从小生活在这里,我们就像长江的孩子,想让我们的母亲河永远健健康康。”将岸上的垃圾装入袋中,群生笑着谈及加入巡护队的初衷。

在孩子们放假的时候,群生总会带着他们实地参与长江生态保护工作。河里有什么鱼、为什么要保护长江、怎么保护长江,在群生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对于长江的认识从书本照进现实。

巡护队队长李双业对长江源头的生态之变感受更为强烈。“小时候,附近乡村有人周末来当曲河捕鱼和垂钓,常常几网下去就能捞不少鱼回家。”李双业说,“后来,河里的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了。 ”

特有鱼种资源岌岌可危,影响到整个长江源头水生生态系统。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2021年起,长江流域青海段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工作,杂多县也成立了长江、澜沧江禁捕渔政协助巡护队,实行全域禁捕;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长江保护有法可依,长江源得以休养生息。

目前,有1310名协助巡护队员开展河道巡护、政策宣传、报告劝阻等网格防控工作,有力维护了长江源禁捕秩序。设立长江重点水域视频监测点32处,网格化管理和重点水域监控实现全覆盖。在全域禁捕政策持续推动下,玉树州长江流域有历史记录的鱼类物种绝大部分已被发现,曾“销声匿迹”的黄石爬鮡和中华鮡重现长江源。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国家公园 我们的家园  第3张

“正式设园以来,我们围绕‘中华水塔’、高寒生态系统典型代表、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这三方面的核心价值,重点针对冰川雪山、高寒草原草甸、高寒湿地、森林灌丛等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统筹布局实施生态修复,提高修复成效。目前,生态修复类项目投资7.5亿多元,实施黑土滩治理63万亩、黑土坡治理15万亩,退化草原改良195万亩,人工种草7.5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11万亩,湿地和雪山冰川保护35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535万亩,人类活动遗迹修复2万亩,毒害草综合治理12万亩,三大核心价值得到了更好体现。同时,我们共调查人文资源913处,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人文资源名录、本底调查报告、电子档案和数据库,全面查清和掌握了人文资源情况,摸清了人文资源底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处长李洪福告诉记者。

根据评估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以前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园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园、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从三江源国家公园放眼全省,青海举全省之力、集各方智慧,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要”,构建了以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青海湖流域为重点区域的国家公园,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将生态保护、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出坚实步伐。全省14.6万牧民放下了牧鞭,吃上了“生态饭”,当上了管护员,特别是许多管护员因为离自然最近,拿起了相机,扛上了“大炮筒”,拍摄了许多作品,成了摄影家,很多作品在国际和国内一些大赛上获得大奖。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国家公园 我们的家园  第4张

如今,青海已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100%的省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以上。全省森林面积538万公顷,草原面积3947万公顷,湿地面积712万公顷,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722.47万公顷,林草湿地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由20世纪70年代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监测数量现已超过1200多只,青海湖各种鸟类超过60多万只,青海湖裸鲤由2002年保护初期的2500多吨恢复到现在的12万多吨。这个时候如果大家来青海湖,能够看到数以万计的青海湖裸鲤正在洄游,呈现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丽景观。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海勇担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时代使命,积极推动“中华水塔”坚固丰沛,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永葆一江清水向东流,奋力谱写国家公园建设新篇章。

本文视频、图片均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