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13日,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1053款,去年同期为878款,同比增加175款,增幅19.93%。 ]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13日,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1053款,去年同期为878款,同比增加175款,增幅19.93%。事实上,从理财净值化转型以来,这一现象就时有出现,但今年数量格外多,甚至有产品比原计划提前了5年之久,这也和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开始更关注投资者体验有关。
“大多数被提前终止的产品都是因为规模太小,类似于公募基金的迷你基金,不利于后续投资管理,可以说是理财机构在当前净值转型控制理财产品数量、压降管理成本的一个举措。”某股份行旗下的理财子投研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
但多家理财子人士也对记者提及,今年提前终止的数量格外多,原因不是产品业绩不好,而是有些产品业绩提前达标,类似于正常止盈,尤其是“债牛”行情今年走得远超预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此前一度逼近2.2%。提前中止操作和监管评级里设定了“业绩达标率”这一指标有关。同时,经历了上一轮理财市场大波动,当前消费者保护部门已经成了多数理财子最关键的部门之一。
超千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似乎已成为理财子的一种策略,旨在提升理财产品的投资体验,防止净值大幅波动而造成的恐慌性踩踏赎回。经历了前几轮的净值波动,“理财客群并非基金客群”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理财客群对波动的容忍度极低,并将理财产品视为存款的替代品,因而如何提升投资体验,成了理财子的关键课题。
近期,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民生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发布了旗下部分产品提前终止公告,大多为固收类产品,包括定开型产品,风险等级普遍为R2、R3级,成立时间从1个月到1年不等,多数运行时间不长,认购规模较小,现金管理类产品一般都不在其列。
其中,中邮理财的邮银财智·鸿运定制6号(盛鼎版)人民币理财产品原定于2029年6月17日到期,但现拟于2024年6月17日提前终止,比原计划提前了5年之久,因而引发关注;民生理财的玉竹固收类两年封闭150号理财产品也于6月11日宣布提前一年多终止运营。
此外,一些其他理财子发行的封闭式产品近期也出现提前终止的情况。例如,光大理财“阳光青睿跃乐享10期固定收益类Ⅰ”、招银理财“招睿焦点联动黄金自动触发策略3号”、兴银理财“丰利兴动多策略封闭式55号增强型固收类理财产品A”等5只产品提前终止。事实上,这些提前终止的产品业绩都高于基准,2024年5月有1232只封闭式公募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其中处于榜首的理财产品收益超过15%,这也和年内“债牛”行情有关。提前终止产品存在及时止盈、锁定收益的考量。
某理财子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产品提前终止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操作,大多数是因为产品规模太小,不利于后续投资管理,所以提前终止了。通常理财产品协议里会有提前终止的条款,会对产品规模或收益率进行设定,有的产品规模只有几百万或者小几千万元,很难进行投资,像很多债券的起购规模就是几千万元。
具体而言,对于理财机构而言,在可控范围内产品规模越大越好。100亿元的产品,可投资标的较为丰富,范围也比较广泛,通常会有2%~3%投到非标产品中,以平滑收益率波动;如果是几亿、几千万元规模的产品,那么投资起来就相对有限。
此外,产品规模的大小和业绩也与销售有关。在收益率相对较低的时候,投资者可能会选择赎回,去寻找其他替代品,进而使得产品管理规模骤降。
业内人士认为,理财产品合同一般都会写明产品提前终止的条件。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投资策略、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并加强对理财产品合同条款的研读,特别是关于产品变更、提前终止等方面的约定,以充分了解自身的权益和可能面临的风险。
“债牛”下理财子仍难松懈
尽管当前市场“债牛”氛围仍浓,近期经历波动的债市收益率再度快速下行,但行情走得越极致,理财子面临的压力可能也越大,因为不同于公募基金,对理财子而言,如何获得“稳稳的绝对收益”、避免大幅净值波动是永恒的课题。
金融监管研究院提及,2018年资管新规推出后,“理财负反馈”引起投资者心理、银行理财投资行为的双重改变,2022年11月债券市场深度调整,进而引发产品赎回,这又导致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引发新一轮产品赎回,如此往复的过程业内称为“理财负反馈”。经历冲击后,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银行理财产品更加追求“稳健低波”属性。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统计,截至5月26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9.1万亿元,朝着30万亿元大关逼近。今年6月,在各类宽基指数、债基的发行下,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去年,理财规模被公募基金反超。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降至25.34万亿元,公募基金存续规模升至27.79万亿元。
这一趋势也与上述2022年四季度的一场债市巨震有关。当时债市大跌,净值型理财产品遭巨额赎回。据记者了解,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当时银行理财市场规模24.92万亿元,同比下降12.14%。从2022年四季度到2023年前3个月,整体赎回规模近6万亿元。直到2023年4月开始,理财客群情绪才逐步回暖。
可见,理财市场逐步恢复人气和元气,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自此之后,理财子对于管控净值波动的意识就更加强烈,采取的行动包括发行更多摊余成本法或期限更长的封闭产品,存款产品的配置也有所增加。同时,理财子的优胜劣汰趋势越发明显。消费者保护成为最关键的任务之一。
相关研究显示,从运作模式看,截至2024年一季度,封闭式理财规模增长,占比提升0.2个百分点至21.2%,开放式规模回撤明显;理财继续押注债券,增配流动性资产。具体而言,全市场理财投资债券类资产(含存单)15.78万亿元,占比54.73%,较年初下降1.88个百分点。全市场存款类资产占比持续提升,一季度末占比27.4%,较年初提升0.7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做大规模仍是理财子的目标之一,而当前渠道争夺更加激烈,行外代销占比在提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495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产品,较年初增加4家。全市场行外代销占比增长4个百分点,母行代销占全部代销规模的比重降至约68%。从各类机构看,股份制理财公司行外代销占比最高。
某股份行旗下的理财子高管此前对记者表示,在整体利率下行背景下,未来资产的获取能力至关重要,关键在于与母行协同拓展非标资产标的,这使得封闭期较长的产品获得支持;同时,2023年以来,各大理财子都坚持低波稳健的路线,进一步加强消费者保护服务和投资者教育,预计未来各大理财子的服务差异化也会加剧。未来,消费者保护将是核心,理财子的服务能力也将出现较大的分化。此前,多家理财子专门建立了消费者保护办公室(为独立的一级部门),并向渠道和投资者频繁进行培训或路演。也有观点认为,理财兼具普惠性质,对于一些投研能力、资金支持不足的小型理财子,未来的前景可能更加具有挑战性。
发表评论
2024-07-01 20:37:21回复
2024-07-01 15:29:06回复
2024-07-01 13:58:04回复
2024-07-01 12:25:15回复
2024-07-01 18:59:46回复
2024-07-01 16:52:15回复
2024-07-01 19:52:48回复
2024-07-01 12:48:21回复
2024-07-01 12:40:04回复
2024-07-01 15:15:23回复
2024-07-01 21:24:26回复
2024-07-01 21:50:59回复
2024-07-01 13:56: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