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依赖性格测试,有点贻笑大方  第1张

“I人(社恐)”“E人(社牛)”可能是不少朋友尤其是年轻人经常挂嘴上的几个词,来源于MBTI、卡特尔16PF、PDP、九型人格等性格测试。本以为和星座一样,只是年轻人拿来自嘲或者参考的社交元素,没想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招聘,开始要求应聘者完成相关的抗压测试、性格测试,结果将直接影响录取与否。通常来说,大学生在校内做此类心理测试常见,但职场招聘中、公司面试中频现相关内容,甚至在岗位调整和晋升时也会用到,不禁令人陷入沉思。

从负责招聘的企业端去看,参聘人数多、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性格测试的确如同“卡”第一学历是985或211的简历筛选,简单粗暴且快速,能够帮助面试官迅速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偏好,提升招聘效率。但是,性格测试和星座不一样,星座自己改变不了,性格测试应聘者却可以“随机应变”。有过相关测试经验的朋友都清楚,此类测试主观选择题居多,为了能符合招聘企业的要求,自己作答勾选时往“好的答案”“企业需要的答案”方向去靠——热爱交流、热爱团队、热爱创新、热爱规划等,可能是很多人不由自主的选择,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结合应聘岗位特征,凭借一定技巧来“伪装”出企业需要的心理形象,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件难事。虽然有人测评分数太高可能会被认为是“伪装”而被拒,但总比专业能力测试分数很高却因为性格测试分数低而被拒要好承受。而且,据亲身参与者表示,这种测评只能反映自己某次测试时的心理状态,有的人可能做几次就有几个不同的答案,如果以此衡量求职者会有很大偏差。

此外,高中生物课时我们都学过,性格没有优劣之分,且十分复杂,也完全可能会随着个人境遇发生改变。在笔者看来,依据一个僵硬的测试来断言某人的性格,和依据出生日期而强行分出的12种星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性格测试完全可信,那么全世界就应该分成12种人,此外就不应再归类于人类。如果煞有介事地以性格测试结果来歧视某些应聘者,有点贻笑大方。打工人都知道工作内容会重新塑造人的性格,“上一课”“教做人”是社会经常对我们做的事情,有几人会“头铁”到完全无反馈呢?因为当初的一张性格测试卷,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就被定型、定性,这种行为不可取。

诚然,根据现有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用人单位能够证明这些测试是基于合理的工作需求或岗位特性,且测试过程合法、公正、透明,就不涉及就业歧视问题。在测试应聘者的思想、性格、心理状况等方面信息之前,用人单位已明确告知应聘者并取得其同意,流程上也没有问题。但性格测试并不同于学术能力考试,参考意义之外,不应再有更高的附加值。企业更不应该将性格测试作为“一刀切”的标准,甚至以测试结果来给求职者分配工作都多有不公,有纸上谈兵和刻舟求剑之嫌。据说有企业为此花费不菲,市场上也出现了专门兜售此类辅导课程的培训机构,为求职者量身定制能够迎合企业需要的性格特征,产业链竟很快趋于闭环。所以,招聘依赖性格测试,倒真不如看星座,起码还能省钱。 □ 蒋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