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社会、民生话题所引发的舆情事件较多,发酵速度也比过去更快,舆情应对主体不断下沉,对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记者梳理江西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热点公共事件发现,超半数存在“慢回应”“乱回应”和“不回应”等现象。多起案例深刻警示,提升干部的媒介素养仍是一门“必修课”。

面对公共事件,干部不可“躲镜头”“怕回应”  第1张

在江西某地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现场,我们的记者就曾见到一位分管的副县级干部,看到摄像机镜头掉头就跑,让在场人员啼笑皆非。

类似的情况在各地并不鲜见。不少基层干部说,如果出现舆情,他们最怕的就是媒体采访,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怕说错话,不知道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

面对公共事件,干部不可“躲镜头”“怕回应”  第1张

“怕”的背后是一些干部的“舆情焦虑”“镜头恐惧”和“话语贫困”。有的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不敢回应关切问题,有的情况通报也缺乏媒体参与,回应不够专业、客观,陷入自说自话。

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网民对于公共事件的信息需求日益增强。当舆情来临时,是“怕、捂、拖”消极应对,还是“快、准、稳”主动回应?两种选择,结果可能截然不同。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若处理不及时、应对不合理,很可能就让“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面对公共事件,干部不可“躲镜头”“怕回应”  第1张

实际上,警情、案情和灾情都不足以直接构成负面舆情。记者梳理发现,很多舆情事件是“怕出来”的负面舆情、“躲出来”的“次生灾害”。从一些成功的舆情处置案例来看,政府及时、权威、精准地回应公众关切都是关键拐点。

比如,今年4月8号发生的“南昌公交车碰撞行人”,事故致3人死亡、7人受伤,网传画面血腥。事发两小时左右,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就发布了警情通报,披露“驾驶员驾驶途中突发心脏不适失去意识”等关键信息,及时避免了网传“司机报复社会”的谣言蔓延,舆情热度持续不到24小时。

面对公共事件,干部不可“躲镜头”“怕回应”  第1张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发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手机拍摄、电话采访都可以是发布窗口,干部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改进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机制化举措进一步加强干部的舆情处置能力建设?怎样进一步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广大干部面对镜头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破解的课题。

总策划:沈锡权

总监制:李兴文 张敏

统筹:余贤红 刘彬

运营总监:吴锺昊

撰稿:余贤红 陈毓珊 黄浩然

出镜:刘彬

摄制:郭杰文

制作:新华社江西分社星火工作室

出品:新华社江西分社、半月谈杂志社

特别鸣谢:江西银行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