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 孙宪超

  近几年,大金重工(002487)出海业务突飞猛进。2023年,公司海外海风项目签单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50%。

  作为A股市场首家上市的风电塔架企业,大金重工专业从事风力发电装备的生产和销售,及新能源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2019年成功开拓海外海风市场以来,公司陆续拿下多个欧洲管桩基础订单,在欧洲市场订单份额位居前列,跻身全球海风装备一流供应商,是亚太地区唯一实现向欧洲海风市场交付超大型管桩基础的供应商。

  近日,证券时报社编委贾壮带领“实探东北高端装备制造业样本”采访组走进大金重工,详细了解公司的出海战略、打造“第三增长曲线”的最新进展,以及公司未来发展愿景。

  获海外一流客户认可

  大金重工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大金重工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先后进入到建筑钢结构、重型火电钢结构、陆上风电塔筒、海上风电塔筒和管桩基础等海洋工程领域,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公司在2010年成功上市后,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昔日的积累开始迸发。

  2008年,大金重工前往欧洲参加展会时注意到,欧洲厂商布展的都是海上风电装备,公司从中敏锐地意识到,海上风电市场未来存在重要发展契机。

  由此,大金重工在业内率先提出“两海战略”,着重开拓海上和海外风电市场。此后,公司多次组织专人前往欧洲调研取经,从制造工艺、装备技术、生产布局、管理体系等全流程进行系统性学习。

  作为公司IPO的募投项目,蓬莱大金海工基地于2013年年底开始生产并于2014年全面达产,目前是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风电海工基地兼风电母港。从蓬莱大金海工基地的建设开始,大金重工积极布局除传统陆上风电产品的“第二增长曲线”海外的海上风电装备。

  近几年,大金重工在众多风电装备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高技术标准、高附加值的欧洲海上风电市场。

  大金重工近两年陆续拿下“独家供应”“超大单重”等高质量订单。2023年与德国某头部能源公司签署的独家供应协议,包揽该风电场全部的基础结构需求,待交付单桩总数高达105根;同年,公司与欧洲某能源公司签署的锁产协议中,单桩最大单重达2700吨;今年4月,公司签下一份海外海风基础产品长期锁产订单,这是亚太地区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制造商签下的最大规模订单,锁定产能除单桩外,还包括导管架和浮式基础系列的基础结构产品。

  “这些订单技术标准更高、供应规模更大、交付地区更广,既是对公司过往交付业绩的肯定,也是对公司建造能力和品质管控水平的认可。”大金重工董事长金鑫说。

  出海的优势和底气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2024年至2028年欧洲将建成超过42GW的海上风电容量,其预测的年复合增长率较之前提高了一倍,达到28%;其中44%的份额分配在英国,德国15%,波兰11%,荷兰8%,法国6%,丹麦5%,而这些地区都是大金重工进入的主要市场。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正在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欧洲风能理事会最新报告预测,欧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自2026年开始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特别是在2029年、2030年预计将出现急剧增加,到2030年年新增海上装机量将达到31.4GW,反超陆上风电。

  “欧洲海风基础结构产能供不应求是当前一个现实因素,其本质是欧洲海工技术标准更高、更难实现,不是简单‘复制化’扩产能做到。”金鑫说。

  经历规模化出口交付后,大金重工已在海外海工领域建立实质性“高门槛”。欧洲海上风电装备起步早、技术标准高、质检苛刻,其技术标准是海洋工程体系标准。在海外海工项目交付的过程中,大金重工攻克多项工艺质量难关,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积累了独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了执行欧洲海工项目的批量化交付体系。

  2023年成为大金重工的海工规模化出口元年,也是证明公司制造和交付实力的关键一年,公司交付英国MorayWest项目的单桩、过渡段及海塔产品抵达客户目的港后质量验收通过率达到100%。在该项目中,大金重工制造并交付目前已投建的欧洲海上风电最大单桩:最大单重2014吨、最大直径10米、最大板厚115毫米。

  金鑫说,大金重工拥有战略先发优势,早在十几年前就想好要“出海”,摆脱国内低价内卷,多年来始终专注做好风电装备这件事,锚定向高端产品和高端市场的迭代升级,这份坚持在2023年已经开始显现。公司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从17%提升至40%,出口转向海工产品主导,海工产品发运量同比提升4000%。

  目前,大金重工在环渤海圈布局有蓬莱、唐山、盘锦三大海工基地。其中,蓬莱海工基地主要产品是基于10MW至15MW海上风电主机的塔筒和桩基类基础,直径最大11.5米,单重最大2500吨。盘锦基地主要产品为适用于油气、海工等的大型运输船舶和箱式浮式基础。唐山曹妃甸海工基地主要建造包括15~25MW风机使用的超大超重型塔筒、超大型导管架和筒体结构浮式基础,最大直径16米,最大重量5000吨,可以满足全球未来10年海上风电基础产品的需求。

  曹妃甸基地规划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设施和全球首创的超大分段全室内建造模式,建成后将成为具备全球超大型风电装备制造能力的海工超级工厂。该基地以制造海外海上产品为主,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制造先进性都将得到更多海外客户的青睐,并成为公司出口海外海上产品的又一主要基地。

  打造业务第三增长曲线

  据大金重工2024年4月公告,公司与欧洲某海上风电开发商签署长期锁产协议。“这笔订单不仅由公司提供海风基础产品,同时由公司负责运输,将直接拉动公司造船和航运业务进一步发展。”金鑫说。

  随着欧洲海上风电向深远海的发展,单桩基础将向大型化、重型化转变,并且导管架、浮式基础在未来的占比会越来越高。从目前全球海风产业格局判断,在超大型海上风电基础的供应能力上,中国地区风电海工企业的优势愈发明显。在风电产业历史上,从未有过将这类超大型基础产品成批量、持续性的跨洋运输经验(只有少量从欧洲运往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案例),导致此类专用大型运输船舶在全球范围内仍是空白。

  目前单桩运输采用的船型是甲板驳和半潜船,现有甲板驳普遍船体过窄,单次运力有限;而现有半潜船的主要设计功能不是用于单桩运输,且整体造价更高。这两种情况导致运费居高不下。

  “企业要在国际市场发展,终有一天要面临成本压力。运输成本占比较高,要想保持全球竞争力,需要打造自有专业运输船队,构建自有物流体系。”金鑫说。

  大金重工建设自有物流体系,一是为海外客户提供更优的运输解决方案,从而高效、低成本地实现跨洋交付;二是在公司现有“两海”全球化战略基础上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增厚盈利水平。

  由公司独创设计并自行负责建造的海上风电装备特种运输船,设计型宽51米、总长240米、载重量50000吨以上、吃水深度8米。同时,公司首创的“立式发运”方案通过了国际船级社认证并拥有相关专利,为行业解决全球海工物流问题、提升运输效率贡献了实质力量,这一船型在设计和建造上的创新即使在处于海上风电前沿的欧洲市场也非常具有领先性和商业化价值。

  据介绍,大金重工自建的海工特种运输船,其运输效率明显高于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大型运输船,能够为海外客户输出更为经济便捷的解决方案。伴随海外订单规模的快速增长,未来三年,公司将建造至少10艘5万吨至6万吨级别的超大型甲板运输船(包括海上风电专用半潜船),从而完善其海上风电海洋工程类产品的全球化定位,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这里包括服务能力、交付效率和总体成本等。

  按照大金重工长期规划,后续满足公司运力需求后,这些船只将用于承揽全球范围内其他运输业务,增厚公司航运板块盈利水平,成为支撑公司长期发展“第三增长曲线”。

  实现全面国际化

  经过多年努力和积累,凭借过硬的综合竞争实力,大金重工已是欧洲海上风电主流参与者,成为全球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第一梯队企业,并在业内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在保持现有欧洲市场竞争实力的同时,公司正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不断拓展和和接受新的海外客户认证,公司在手海外订单全球排名领先。

  近日,金鑫带队在欧洲接连调研和考察多家海工、港口和造船企业,并出席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欧洲国际件杂货运输物流仓储展览会,其间与全球几家头部重大件海运公司开展关于业务合作的深度交流。

  此次欧洲之行,大金重工与多家合作伙伴分别开展深入会谈,旨在对现有欧洲供应商体系进行系统性评估,优化整合国内外供应商资源,搭建中欧海风产业供应合作体系。

  “公司将以打造欧洲供应体系、运输体系为发端,逐步实现欧洲制造体系,在现有的产品及交付方案中,融入越来越多欧洲本土化元素。”金鑫说,公司的国际化不仅是将高端海风装备销往全球,更是资源、体系、能力的全面国际化。

  在人才梯队方面,大金重工通过外引内培建立一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及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全球化人才梯队日趋完善。公司自2018年开始建设欧洲本土销售团队,现已在欧洲当地配备资深销售人员数十名,深入匹配欧洲主要能源企业业主及大客户需求;同时,公司正在海外其他多个地区搭建更为完善的业务和管理团队,助力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有效实施。

  大金重工十年前的愿景是“海上和海外”,去年调整为“海外的海上”,同时提出要走高质量发展方向,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内卷防风险。

  “公司坚定地要从内卷中走出去,瞄准高端市场、高端客户,向高标准严要求的产品发力。这个能力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企业坚持长期主义精神,要能狠下心来持续深耕一个产业才有可能成功。”金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