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但外资险企在华布局却“换挡加速”。6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包括美国保德信、比利时富杰集团、意大利忠利集团在内,外资保险巨头频频通过股权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投资中国市场。当前我国亟待发展的再保险、养老保险等细分险种,也吸引了外资的关注。

业内专家表示,外资险企加速进入中国,不仅给国内保险市场带来更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长期保障理念,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同时,也将给中资险企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外资保险机构扎堆布局

6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腾邦国际商业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前海再保险10%股权由买受人保德信国际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竞得,并将上述股权转让给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

对于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的入股,前海再保险方面告诉记者,保德信对公司的投资表明,其充分认可公司前期的经营成果以及对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的看好。

除了再保险市场,外资近期同时布局了养老险市场。5月20日,中国太平与比利时富杰集团举行签约仪式,富杰拟向太平养老投资10.75亿元,获得太平养老10%的股权,双方将在养老金融领域进行战略合作。

近期财险市场也迎来一家外资独资财险公司。5月15日,中意财险公告称,中油资本将所持中意财险51%的股权转让给忠利集团事项已获监管批复,至此,中意财险正式去除国企背景,由中外合资摇身变外资公司。

可以看出,外资险企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布局进一步铺开。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外资险企希望通过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利用中国市场的资源,拓展业务领域,提高品牌影响力。

一方面是外资频频落子,保险业持续“引进来”;另一方面,行业也加速尝试“走出去”。

此前,我国的再保险业务存在很大的逆差,分出去的保费比分进来的多。为提升再保险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去年上海启动了再保险“国际板”。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副局长王鑫泽日前在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去年再保险“国际板”启动以来,各项工作不断提档加速,航运保险和再保险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板块,未来协同各方全力加强两项保险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政策“红包”释放红利

外资险企动作频频,持续加码在中国保险市场布局,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逐步取消外资限制,大幅降低外资准入门槛。

以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仅能独资运营产险公司,无法独资设立集团公司、寿险公司等其他业态。现在这些藩篱均已经破除。今年初,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推出了50多项对外开放措施,已取消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外资可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的股权,《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里关于金融业的相关限制措施目前已经完全清零。

政策限制解除同时,有关部门也鼓励外资布局养老险、健康险市场。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提到,深化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行业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专业保险机构在境内投资设立或参股保险机构。

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吸引着国外机构加大布局。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在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已经到10%。

外资主体不断丰富,将会给国内市场带来哪些影响?柏文喜表示,外资险企通常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拥有更广泛的国际网络和资源,不仅给国内保险市场带来更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长期保障理念,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但外资的涌入也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给中资险企带来一定的挑战。这意味着中资险企需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应对外资险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