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包头:讲好黄河故事  第1张

《北方新报》(2024年6月7日04版)

一年前,红嘴乌鸦“来福”被“王三黄河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救助后,就再也不愿意离开了。如今,它和救援队队长王三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王三大名叫王金清,是30年坚持在黄河边救人的“中国好人”,也是土生土长在黄河岸边的渔民,在包头远近闻名。王三告诉记者,从小在黄河边长大,黄河沿岸生态巨变他最熟悉不过。在他小时候,黄河河道很宽,特别是春季流凌后,黄河水裹挟着大量泥沙漫过河滩。而如今,黄河入道,沿岸多地纳入湿地保护区,护佑着黄河生态安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王三在黄河边开了农家乐,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在包头,像王三这样世代在黄河岸边生活的人有很多,而要了解包头的黄河文化,第一站必去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卡。

【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包头:讲好黄河故事  第1张

王三接受采访

走进公园,首先被文化广场的雕塑吸引——“大船条条到渡口,火车一吼进包头,东西南北水旱路,买卖兴隆尽商贾。”文化广场上名为《水旱码头》的城墙形建筑实景群雕,讲述了汉代到民国年间包头黄河两千多年的水运历史,让包头的黄河文化跃然眼前。

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坐落于包头市南部、黄河北岸、美丽的小白河湿地怀抱,总占地面积59863平方米。黄河博物馆则是公园的核心建筑,走进这座三层建筑,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组高低起伏的建筑群,厚重的质感与旖旎的环境相融合,大气沉稳,浑厚流畅。

博物馆有史前黄河厅、千面黄河厅、人文黄河厅、治理黄河厅、生态黄河厅、未来黄河厅等展厅,展示了黄河文化、包头区域历史文化和湿地保护等内容,让观众在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多种展陈方式中深入了解黄河湿地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黄河在内蒙古境内形成了优美的“几字弯”,包头就位于“几字弯”的顶端。过境220公里的河道,给予了包头丰富的“馈赠”。黄河包头段兼具塞外草原粗犷浑厚和江南水乡妩媚灵气之特点,素有“塞外西湖”美称,是“中国黄河50景”之一。

黄河包头段为独特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多样,形成了“滩、水、园、泽、岛”五湖盛景,其湿地资源分布于九原区、高新区、东河区、土右旗4个旗区,总面积达到12222公顷,有昭君岛、小白河、南海湖、共中海和敕勒川5个片区。

黄河包头段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野生植物219种,野生脊椎动物2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9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黑鹳等11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疣鼻天鹅、白琵鹭等38种。

黄河包头湿地区域春秋两季,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乐园”,这里是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每年4月、10月有数十万只各类候鸟在此歇息,补充能量,然后飞往理想家园。

黄河包头段更是重要的黄河历史文化带。在包头黄河北岸,已发现从6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到近现代10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存。包头黄河流域的阿善遗址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和远古历史的重要承载,九原郡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军政重镇、

交通枢纽、战略桥头堡,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突厥等关系的交汇点,是中原王朝北出阴山、南下关中的咽喉之地。这一地带也是晋陕文化与蒙元文化融合形成西口文化的核心区域。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现如今包头有远古生活遗址、古长城、古渡口、古墓葬、古道路、古寺庙、工业遗存、近代移民文化、黄河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年底,包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包头黄河景区,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当前,一批优质黄河文化旅游产品正加速涌现,不仅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为擦亮“包头黄河”品牌,为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注入动能。2024年,依托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包头市深入挖掘包头黄河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时代价值,开展四季文旅系列活动,大力发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文旅品牌。

黄河奔流不息,一往无前,正如黄河之滨的草原钢城,正在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征程上奋楫扬帆,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牛天甲

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