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街谈

为微小善意打破社交常规,值得点赞

作者:果冻

近日,山西太原几位女生在餐馆就餐,上菜后发现菜量过多,担心吃不完,便将未吃的菜低价“推销”给隔壁桌的男生。女生表示,学校宿舍没有冰箱,打包回去不方便,但也不想浪费粮食和钱,经过一番心理建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鼓起勇气去问了,没想到隔壁桌的男生很爽快地答应了,还说这是个双赢的决定。

在网上,网友们对这件事反应不一。很多网友表示赞同,认为这种操作既聪明又环保,皆大欢喜;有人称赞女生属于典型“社牛”,一般人可能没有勇气去问。但也有网友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这种做法不卫生,自己可能不会接受。还有人觉得,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方式不一样,关键是态度友好,尊重他人感受,但有时人心叵测,信任陌生人的前提是保护好自己。

厉行节俭,这件事本身还是值得肯定,如果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形,也不妨尝试模仿。但具体到新闻报道的事件,双方成功互动,其中还有特殊原因。比如性别因素,社会普遍对男性有一种期待,即应表现出绅士风度和体贴。尤其面对年轻女生(很可能是同校同学)提出的请求,基于保护欲和关爱心理,作为男生很难拒绝。如果性别调换,这样的互动未必会那么顺利。其次,女生的提议也让男生感觉到实惠,学生群体手头紧,这样确实是个双赢的方案。

一般来说,经济成长和富足让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感更有“资本”。年轻人中间涌动的更开放、更灵活的社交方式,与我们过去更为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的中国人际交往讲究礼节和面子,而这几名年轻人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资源的优化利用。她们更愿意打破常规,尝试新的交际方式,并且在社交互动中也表现得更加直接和自信。这有赖于社会整体信任感的增强,公众对于陌生人善意行为的普遍接受,以及一点点社交勇气,还有环保意识。

网络时代,I人和E人之间的区别往往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转换也可能就在一念之间。对于更善于跟网上的陌生人和AI聊天的年青一代来说,首先要逐步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从小事做起,逐渐增强自信和社交勇气。例如尝试在公共场合主动与陌生人交流,从简单的问候和搭讪开始。其次,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加与不同人群的互动机会,积累社交经验。第三,学习和练习沟通技巧,掌握有效的表达方式和倾听技巧,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无论放在碳基时代还是硅基时代都成立。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陌生人之间如何建立信任,公共空间如何良性互动,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每个人探索自己的答案。希望更多人能像这位社牛姑娘一样,只要是向善的好事,不妨做一回E人,为营造一个更加和谐互信的社会环境积累自己的心理能量。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南都街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